跑者巴不得希望主办方从头到尾安排得服服帖帖,而自己又能够刷新更好成绩。但这些要求的背后,哪些是主办方分内之事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又有哪些是跑者过于吹毛求疵,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多年来,在经历了赛事数量井喷的行业高速增长之后,马拉松赛事已经不再是一二线大城市的专属,马拉松也逐渐开始“入侵”县城,不断向下沉。
上月公布的《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
尽管举办马拉松赛事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但如何让跑友感受到满意的赛事体验,成为摆在马拉松赛事主办方面前,更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
换言之,如何让700万跑友从“有得跑”,变成“跑得好”?不断增长的跑者规模,反过来对赛事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赛事路线上创新?如何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如何提供便利的参赛流程?赛道补给又是否充足?进离场动线是否容易造成混乱?
无数的小问题汇聚成一个关键核心——跑马拉松,赛事方需要为跑者提供“保姆式服务”吗?上到天气事宜,下到补给种类,众多跑者对马拉松主办方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用通俗话来说,就是跑者巴不得希望主办方从头到尾安排得服服帖帖,而自己又能够刷新更好成绩。但这些要求的背后,有哪些是主办方分内之事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又有哪些是跑者过于吹毛求疵,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跑者对于马拉松赛提出更高要求的表象,反映出了马拉松赛事火热的深层事实。尽管马拉松赛事不断增长,但顶级和优质的马拉松赛事名额依然十分稀缺。这就导致不少跑者用各种途径或者方式“求中签”,继而引发了“倒卖名额”的乱象。
在知名交易平台“闲鱼”上搜索某某马拉松名额,就能够看到明码标价的商品。体坛经济观察在平台上,以计划于4月20日举办的“青岛马拉松”为关键词搜索,可以看到不少跑者因不同的理由转卖参赛名额,费用在200元-500元不等。
转卖用户既有宣称自己临时出差的,也有明确表明自己存在赛事档期冲突,更有直接表示“想要的兄弟们速速来”来暗示名额交易的。
许多跑者为了在赛事里刷新PB,私下付费请高水平配速员作为自己的专属配速员,也就是俗称的“私兔”。日前,职业“私兔”最高月入4万元的话题受到了行业的关注,也引出了背后的争论——“私兔”,究竟是否符合规定?
从配速员服务的角度而言,一般来说马拉松赛事主办方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或者水平,提供官方的配速员。官方配速员,是赛事主办方提供的“公共服务”。
在体坛经济观察看来,作为跑者有偿付费的定制化服务,“私兔”的存在有其市场合理性,但不应该受到鼓励或者模仿。
合理,指的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跑者对于提升成绩的渴望。但这种提升成绩的前提是跑者自己日常的训练作为主导,而不是通过比赛时高水平运动员在旁进行“陪跑”。
站在更严肃的角度来评价,跑者请“私兔”的方式无疑等同于赛事作弊的行为。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跑者,能够请众多“私兔”在赛道上帮助自己提升成绩,而对于那些日常辛苦训练的跑者群体,他们自觉尊重和遵守赛事方制定的规则。
那么对于那些视参加马拉松为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普通跑者而言,这个行为并不公平,也体现不了参加马拉松赛事的真正精神。
有跑者愿意有偿聘请“私兔”获得更优质的赛事服务,也有跑者因为赛事没有提供“保姆式服务”而愤愤不平。
平心而论,每一场马拉松赛事都是多则数万人,ng28登录少则万余人的大型赛事。要让每一位跑者都满意,难度可想而知。
在体坛经济观察看来,赛事方提供的基础服务,如交通输送、健康保障和赛道补给等这些理应做足做全,因为这是赛事安全顺利运行的保障。
至于跑者吐槽的参赛包和完赛包不够丰盛、路线坡道大小和路边风景等,这些更多是在马拉松基础以外的因素。特别是跑者吐槽天气原因,这个或许更是属于“无厘头”的吐槽。
从赛事日程编排的角度分析,每一位主办方都会尽可能将赛事放在清爽的天气举办,因为这不仅关乎到参赛选手能否拥有良好的赛道表现,同时关乎所有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毕竟天气是马拉松赛事的X因素。近日北方的极端大风造成了多场马拉松以及越野赛延期,这再次证明了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无能为力。
前不久的岳阳马拉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4月6日举办的岳阳马拉松就遇上了高温天气,而同时连续跑了多届岳阳马拉松的跑者赛后表示,去年的天气很凉爽体感很好,今年遇上了这样的天气也无能为力。
一位湖北跑者赛后在岳阳马拉松官方问卷调查下评论,“很好,就是去跑崩了,没啥理由,菜就多练”。
在这条问卷底下,许多跑者表露出了对岳阳马拉松多年来持续的升级和改进感到满意,特别是半马路线的更新真正体现“跃马江湖”的特色,从长江到洞庭湖。而岳阳马拉松官方也不断吸纳跑者的建议和反馈,表示未来在更多细节方面存在升级的空间,带给更多跑者优质的参赛体验。
多变的天气和大坡道在国外马拉松赛事也不是没有先例。作为全球七大满贯马拉松之一(2025年起新增悉尼马拉松)的波士顿马拉松,正是以多变而极端的天气著称,全程还有几个大坡,也被跑者称为伤心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跑者吐槽的除了赛事保障外的服务问题,也暴露出了马拉松赛事中的某些潜在困境——跑友们是否太过依赖主办方的“全方位照顾”,是否开始将马拉松变成了一个以考验主办方服务为主的竞赛,而非单纯的自我挑战和坚持?
北京金英熊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运营过环青海湖超级马拉松和黑龙江冰上马拉松等多项马拉松赛事的樊龙智认为,目前国内的一些马拉松赛事确实对选手照顾得特别好,背后原因在于政府和社会资源在“兜底”。
“因为很多马拉松赛事是被当做城市名片,导入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所以服务力度和范围就比较大。一般全马的报名费约为150-200元,但是跑者就享受了非常高的溢价服务。如果从国际化和商业化的角度来说,一般国内马拉松报名费完全是不够支撑赛事提供的服务的。”
樊龙智对体坛经济观察表示,他认为主办方的“保姆式服务”应该是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而不是巨婴式无微不至地照顾。“反过来说像海外跑者他们对于赛事没有非分的要求,都是尊重赛事规则。这样对于赛事主办方是减轻了不少的压力。”
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是否需要提供“保姆式服务”,这一问题的争议性在于服务与自主之间的界限。从马拉松的本质来看,马拉松运动一直强调的是自我挑战和体能极限的突破。
如果赛事方提供过多的“保姆式服务”,无论是定制化的各种陪跑、补给以及拍摄服务等,都可能会削弱参赛者的自我挑战精神。更何况,过度的个性化服务会使赛事偏离原本的目标,进而让一些跑者失去对比赛本身的挑战意义。
体坛经济观察认为,构建健康的马拉松赛事服务生态需要达成多方共识,明确责任划分。赛事方应明确服务的“底线保障”——将医疗救援、饮水和能量补给等红线内容列为强制安全保障,而对私兔陪跑、商业跟拍等增值或附加服务,实施资质认证、行为规范甚至予以限制。
据体坛经济观察查阅资料和与参加过国外马拉松赛事的跑者交流发现,不少国外的马拉松赛事服务远没有国内的丰富,甚至国外许多知名的大型马拉松赛事服务,还比不上国内三四线城市举办的。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有文章前述的政府“兜底”外,也在于国外赛事主办方希望给跑者带来的只是一个跑步的机会,让跑者体会对于跑步的初心,而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竞赛”去拉拢跑者欢心。
更直白地说,主办方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跑手能好好跑步,而不是让跑者在这场马拉松赛事中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细心服务。
关键之道创始人、CEO张庆拥有10年的马拉松参赛经验,并参加过巴塞罗那、柏林、纽约和东京马拉松等海外知名马拉松赛事。他对笔者表示,就国外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体验而言,国内确实要更“卷”。
张庆以今年参加的东京马拉松举例。国内许多马拉松赛事主办方,以丰盛的参赛包和完赛包吸引跑者参赛。“在东京马拉松,你连参赛T恤都是要付费购买的,而不是主办方免费提供的。”张庆表示。
张庆在社交媒体分享的短视频显示,东京马拉松的参赛包只有一片号码布。要是放在国内,这样的参赛包配置或许会受到国内跑者的“质疑”。
不过一片号码布并不能代表东京马拉松没有服务。张庆表示,东京马拉松的赛事服务更多体现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在赛前领取装备的动线和时间安排,存包点与起点之间的动线设计,还有补给点的合理安排,这些马拉松赛事的基础服务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以服务细致著称的东京马拉松,起终点并不在同一个位置。那么对于跑者来说,应该如何在跑完42.195公里后还能够顺利和快速拿到自己的行李?对此,东京马拉松为跑者提供了从起点到终点的行李托运服务。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申请。
对于参赛规模在3.8万人的东京马拉松而言,行李托运服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这背后体现的是东京马拉松主办方在后勤工作以及志愿服务培训的足够到位。
在张庆看来,国内路跑赛事运营方“卷服务”并没有问题,但是要看是哪方面“卷”。“在赛道设计,从报名参赛完赛的过程和动线,安全、医疗和补给的保障,还有志愿服务等这些关乎跑步本身的服务,我觉得更应该去下功夫。”
体坛经济观察认为,从公元前490年菲迪皮得斯的悲壮奔跑到今日城市赛道的喧嚣,马拉松的本质始终是人类对极限的敬畏。当赛事方不再攀比“服务清单”,跑者不再依赖“保姆式呵护”,这项运动才能传递出“一个人与42.195公里对话”的纯粹力量。